我们继续《必然》,第十个关键词,追踪Tracking。在上一期我们聊的是互动。我们的世界将来会被“游戏化”,虚拟世界中那种及时的、绵密的互动反馈机制将会移植到现实世界当中。我们自身会与这个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他可以追踪我们的一切,我们通过他也可以追踪自身的一切。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所有行为全部将被数据化。而今天要将的这一章追踪,KK其实就是在和我们说数据。
《必然》开篇的时候我就说,科技他就是一个生命体,他是一种生物。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基因,基因对于生物来说极其的重要,他决定了你长什么样,怎么思考、怎么狩猎以及如何繁衍等等的一切,基因他就决定了一个生命最底层的一切规律,他让生物生存、进化和延续。而对于科技来说,数据就是它的基因,同样的道理,数据就是对于科技的生存、进化和延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东西!
关于数据的重要性在前面当中已经提了很多次了,不管是《人类简史》还是《必然》。今天我先搬一个大家伙出来镇楼,从他开始说。这个大家伙就是马云爸爸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数据公司
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也提到过阿里。1999年马云从杭州一家普通高校辞去了外语教师的职务开始创业。2003年阿里启动了淘宝,成功的速度比马云自己想象中还要快。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把最大的竞争对手eBay赶出了中国市场。在十年前,马云见到了沃尔玛的高管。马云说:“我们一定会超过你的”。对方说你真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而这个历史性的戏剧时刻,我们估计在明后年就会看到了。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交所上市。如今估值超过2000亿美金。毫无疑问他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如果测算GDP的话2015年阿里已经相当于中国第六大省。并且马云说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到2020年的时候能够服务全球20亿的用户,实现每年六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如果真是如此,他将成为继美、中、日、德四个国家之后的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而就是这样一家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站在全球商业金字塔顶端的企业。在去年2015年的时候,马云和他的CEO张勇都在各种公众场合反复的声嘶力竭的说一件事情。包括罗胖在2015年跨年演讲的时候都帮阿里站台在说这件事。什么事情?就是马云和张勇一再的说,我们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其实是一家数据公司,是一个数据平台。你想想看,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居然说自己压根儿就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而是一家数据公司,您不觉得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简单的先来看看它的电子商务,他们拥有一年4000亿美金的成交额,每天4000万笔的交易,累积了大量消费者的数据,并且每一笔数据都是真实并且是实时的。他们知道买家是你,知道你的地址,你最喜欢的品牌,知道你是否有小孩。他们可以在整个互联网上追踪到你的蛛丝马迹。嘿嘿,而这仅仅还只是淘宝和天猫哦。除此之外阿里还有什么呢?
话说在今年9月2号的时候,杭州G20峰会,安保非常严格,外卖不让送了。开完会马云肚子饿,他就叫秘书:“去,帮我买包中南海回来。”又叫来一个秘书:“去帮我买肯德基和必胜客吧,马上我还要开会呢。”不一会这个秘书高高兴兴的回来了:“马总,帮您办妥了,肯德基和必胜客总共4.6亿美元,请您刷下支付宝。”马云大惊,拍案而起叫到:“赶紧把那个买中南海的秘书给我追回来!”
前段时间马云爸爸收购肯德基中国和必胜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但是这一次给肯德基中国母公司百胜餐饮注资5000万美金的并不是阿里巴巴,而是阿里系的蚂蚁金服。说马云爸爸买下肯德基必胜客的说法是有点夸张,其实蚂蚁金服是和春华资本携手投资百胜餐饮,分别出资4.1亿美金和5000万美金,获得的股权也只是在4.3%~5.9%之间。
那么蚂蚁金服作为阿里的亲儿子,大家都知道很牛,但是它到底有多牛呢?目前,蚂蚁金服旗下的品牌资产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芝麻信用等等还有很多金融服务,就在今年4月的时候,蚂蚁金服完成了B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这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了。传说蚂蚁金服的蓝图规划呢是在2019年要实现IPO上市,市值呢将高达10439亿人民币,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也不知道是怎么算的哈。那一万亿人民币的估值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看哈,现在中国A股市值1W亿的只有两家公司,一家叫做中国石油,一家叫做工商银行。简单来说一万亿就是贵州茅台加上招商银行再加上中国平安市值之合也才有这么多。
那除了蚂蚁金服之外,阿里还是中国版“推特”新浪微博的最大股东。他也是中国版youtube也就是优酷的股东,他还拥有最大的移动端浏览器UC,收购了中国第二大地图导航应用高德地图。另外还有阿里健康,还有饿了么。你想想看,阿里将通过这些动作最终得到些什么呢?如果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那你好好的卖东西不就完了吗?但是,如果站在一家数据公司的角度,我们就完全能够明白了。
阿里健康要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药品的实时数据,高德地图是要我们的出行数据,优酷要的是线上娱乐数据,微博要社交关系数据,饿了么是要餐饮服务数据,蚂蚁金服要我们的支付数据这些再加上淘宝和天猫要的交易数据。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最终结果就是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阿里这样地数据公司会比你更加的了解你自己。阿里已经在用这些多维度的数据把你这个人清晰可见的存储在他的阿里云当中了。未来它将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最精准的服务,而这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罗胖在聊到数据的时候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数据不再是资源,而将是土壤。这和我们今天说的数据是科技的基因本质上是一回事。数据在孕育着科技,也在滋养着商业,而最终呢?他将是未来决定一切的重要力量。

好了,我们回到书本。追踪这一章,我就归纳提示三点就好了,也挺简单有趣的。
1
数据真的爆炸了
之前我们看到信息爆炸之类的词语很多,无非就觉得爆炸是一个形容词罢了,也就是形容增长快,数量多,对吧?但是KK不是丢一句数据爆炸就完了,而是把它给量化了。我们来看哈。全球新产生的数据信息正在以每年66%的速率增长。虽然这样的增长速率还算不上天文数字,但是这一增长已经持续了至少一个世纪。66%的增长速率相当于每18个月翻一番。正好符合摩尔定律。对吧?那么到5年前为止,我们人类所存储的数据信息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拥有80座亚历山大图书馆,而今天呢?每个人已经拥有了320座这样地图书馆。
再有呢,全世界每秒钟都将产生6000平方米的信息存储材料,这就包括光盘、各种芯片、DVD、纸张还有胶片,我们呢就会把数据信息放到里面去,对吧?而这每秒钟6000平方米的速率就相当于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破的传播速度。所以说数据信息正在以核爆炸的形式膨胀一点都不为过。最恐怖的是什么?原子弹的爆炸只不过持续几秒钟,但是数据信息的核爆却会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百年的不断持续下去。
那么这些成核爆式增长的数据从哪里来呢?前面我们说数据作为商业的土壤、科技的基因,那么所有推动我们文明发展的力量都如饥似渴的要获取我们的数据。而我们作为个人来说依然也不例外,我们同样需要获得数据。KK大叔给我们一个概念,叫做“量化自我”。说白了数据就是来源于我们人类对于自己的追踪。
书中为我们列举长长的一张清单,里面都是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追踪手段。实在太多了,其实大家都已经能够感觉到了,我随便说几个最普通的:
- 汽车活动,从你发动汽车开始就在记录车速、刹车、过弯、里程和交通事故。
- 打车、旅游和导航软件,可以追踪你的所有移动数据。
- 公共设施,你的用水和用电模式被追踪。
- 民用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的追踪记录你在城市中的活动。
- 智能家居,追踪你在家的所有活动。
- 信用卡、银行卡、电子钱包,可以追踪你的所有购买行为并且可以揭示你的人格、种族、爱好甚至是政治观点。
- 健康追踪,你的身体数据24小时不间断的被量化。
哎,好自为之吧。别以为你和谁去了酒店没人知道。也别以为你躺在自己被窝里浏览什么网页没人知道。想到这里,你害怕不害怕?
2
合成感觉
自我量化之后得到的数据用处很定是很多很多,我就说其中一个,很有意思。这个例子叫做合成感觉。
关于我们人类有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数字直觉非常的差。我们的大脑不擅长统计,数学并不是我们天生的语言。自我追踪量化出来的数据,直接交给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其实难以使用。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这些数据变成你的身体感受。让数据可感。
有人呢制作了一条皮带,皮带里加入了罗盘系统,你把这条皮带系上之后,那么皮带对着正北方向的位置就会发生震动。你就可以通过腰部来感受到北的方位在哪里。而实验表明,带着这条皮带只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你对北的方位感就会准确无误了。你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北了。而从长远看来,这是我们身体传感器中许多数据流的最终归宿,它们将不再是数字,而是新的身体感觉。
这些新的合成感觉不仅仅是娱乐性的。我们的自然感觉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确保了我们可以在一个匮乏的世界生存。没有足够的能量、盐或脂肪对我们是残酷的威胁。那为了保证生存,我们的身体对这些东西的稀缺就会有强烈的感觉。今天,在技术带来的富足世界中,生存的威胁其实已经来自摄入物质的过量,这就打破了我们新陈代谢和心理的平衡。而我们的身体还不太能留意到新的失衡状况。所以在演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感觉到血压和血糖水平。但是技术能做到。
比如,现在就有个新型自我追踪设备,尺寸和瓶盖一样,只要用它接触你的前额,它就会一次性测量出你的血压、变化的心率、心电图、含氧水平、体温和皮肤电传导。不久它也将能测量你的血糖水平。最终你会把它穿戴在身上。这些信息不以数字形式而是以我们能感觉的方式反馈给我们,比如腰部的振动、臀部的挤压。设备会让我们获得对于身体的新感觉,这是我们没有演化出来但却非常需要的感觉。
这对我们来说相当的有意义,不是吗?
3
生活流
最后再说一点,应该也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的,数据将汇成每个人生活流。什么是生活流呢?简单来说就是强大的记忆能力。举个例子,我们谁还能记得一个月之前的今天中午吃的是什么?估计没有人会记得吧?但是这些信息都会在追踪的趋势下汇入到我们的生活流中,可以被随时的查找和调阅。这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一方面我们可以借用他获取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是另一边呢?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所做的荒唐事情都会被详详细细的记录在生活流之中,这些记录都将跟随你一辈子,每个人都不会拥有绝对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不是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呢?虽然好处是再也不会有人在你面前装逼了,因为任何形式的装逼都会被数据无情的打脸。
那么我们会在数据的监督之下全部变成圣人吗?应该是不会的,改变的很有可能是我们的道德观念。因为一个人想要保持他的完美公众形象的话,他需要依赖两个东西,一个叫做可隐瞒,另一个叫做可忘记。但是这在追踪的趋势下就消失不见了,这可就要了命了。每个人都会在数据面前暴露出不完美的那一面。两个人面面相对的时候,就如同没有穿衣服一样,这可是正二八经的坦诚相待,那谁还没有点缺点呢?于是我们所有人都会对彼此的缺点变得更加的宽容。